线材注塑成型关键技术及不良分析
立体注塑成型机简介:
1,立体注塑成型机原理:电路带动油路
2,立体注塑成型机功率大小:功率大小可依盎司来确认,我们常用的成型机一般为(1.5,2.0,2.5,3.5)盎司,盎司越大,机械功率就越大,反之就越小,功率大的机器,成型的产品体积也较大。反之盎司小的一般适用于成型较小的产品或内膜、SR等。
	
立体注塑成型机的5个压力说明
一压:射胶压力,起填充料的作用,一般调整在15-80KG左右.
二压:保压压力,起保模作用,一般调整在5-40KG左右.
高压:锁模压力,一般调整为70-110KG,最大不能超过140KG,模具小调整的一般比较小,反之就越大.
低压,清除开模之噪音,一般调整在3-5KG
螺旋背压:使胶料在被哦螺杆输送和压缩过程中能够更紧密,胶料中的空气和水气在经过压缩段压缩后,气体由料管后方排出,使射进模穴的胶料没有任何气体.
总结:一般情况下,一压要比二压大,实际压力大小快慢也取决于PVC的流质与硬度.
立体注塑成型机调试说明:
一般立体成型机有3节温度,分别为上节,中节,下节,3节温度之间的温差一般为3-5度,温控指示灯由绿变红则表示温度已达到.
冷却时间用于保护成型好的模型,使其不变形,一般调至5-10秒。
射出时间,料管开始射料到射出成品叫射出时间,依成品大小而定,一般调至1-8秒。
松退时间:防止胶料因螺旋杆加料时,压缩加热所造成的胶料膨胀溢出,余料到料嘴,阻塞模具进料扣,一般适用于成型PE胶料。
温度开关:打至NO为开,打到OFF为关。控制上、中、下3节温度开关。温度打开后,指示灯有绿变红,则表示温度已达设定。(注:温度未达到禁止开启马达)
自动/手动开关:打至自动,机器面板上所有旋钮均处于锁定状态,此时只需要按下操作开关,机器将自动完成一个行程的动作。打至手动,面板所有旋钮均可用来手动操作,比如:开模。关 模,射出,射退等。(注:温度未达到,禁止做自动操作及手动洗料,射料动作)
	
开机开关:板面最下方有三个按钮,左边绿色开关为马达启动开关,中间黑色开关为电机开关,右边红色开关为紧急停止开关。
计算器:成型产品的数量,也称模数。
	
射出速按钮:此旋钮一般置于机器后方,其作用是,旋钮转的位置数字越大,射出速度就越慢,数字越小,射出越快。
调整加料完及二次胶料旋钮一般在机台正前方右上角:主要作用是调整加料的量。
顶针作用:在产品制作过程中,有些产品使用的胶料较特殊成型时不易脱模取出,或者取出时容易损坏成品、产品外观等,此时一定要使用顶针装置,在使用并打开顶针开关后,待机器自动完成前奏动作后,顶针将自动把产品顶出并迅速退下。(住:在使用顶针时,模具一定要设计有联模装置才可以使用)
座退/座进:此功能能在架模时,可以利用座进,座退动作上/下移动机器料嘴,快速准确的完成料嘴对准模具进料口的工作。
当模具架好后要进行换料/洗料时,我们可以使用座退功能将机器料嘴升起在进行洗料,这样也更快更容易将料管中的杂料清洗干净,也不损坏模具进料点。
	
注塑成型机操作注意事项:
1,作业过程中,放置产品时,动作要标准,一手拿模条,一手拿产品,快速组装配好产品,放入模穴,此时接头一定要推到位(否则压伤接头)
2,置线时,线材推入模穴3-5mm为标准。(成型内模时使用)
3,目视置线OK,方可按下操作开关(必须双手操作)
4,按下操作开关后,手及物品均不可放入模穴内,如有异常,立即按下紧急开关。机器将自动回升。(机台正前方中间红色按钮)
5,机器在设定之参数自动返回过程中,不要随意碰撞机器开关及按钮。
6,成型产品取拿时要避免其变形,一般情况下遇到不好取的现象,应右周拿紧模条,左手拿紧线材轻轻向上提,使成型好的产品网尾部位先脱模,再双手抓注模条取出产品,也可适当打一些脱模剂。
7,作业过程中要养成良好的自检习惯,经技术员调试好的机器,在上机作业前15模一定要把首件确定出来,方可继续作业,首件确认OK后,前1小时作业要做重点检查(外观、电性)等
成型好的产品,要摆放整齐,轻拿轻放,不可挤压和碰撞。
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
| 成型现象 | 原因 | ||
| 
 
 
 
 射出不足 | 机器 | 模具 | 塑胶原料 | 
| 1,塑胶料进料量 | 1,进料位置不均 | 1,进料受阻无法平稳进料 | |
| 2,射出压力太低 | 2,进料口、流道太小 | 2,不适当的混料 | |
| 3,胶料温度太低 | 3,模温太低 | 
 | |
| 4,射出速度太慢 | 4,镶入温度太低 | 
 | |
| 5,射出扣阻力大(料嘴直径太小或射出口太长及温度太低) | 5,增加模具之排气空 | 
 | |
| 6,射出止回环受损 | 6,模面上有杂质阻止胶料流动 | 
 | |
| 
 成品有毛边 | 机器 | 模具 | 塑胶原料 | 
| 1,射出压力太高 | 1,模具平衡度不良 | 1,胶料粘度太小 | |
| 2,开模压力太小 | 2,分模线不密合 | 
 | |
| 3,射出量太多 | 3,模具结合面粗糙 | 
 | |
| 4,胶料温度过高 | 4,投影面太大 | 
 | |
| 5,射出速度过快 | 5,分模线有损 6,模具骤然下降 | 
 | |
| 
 
 缩水现象 | 机器 | 模具 | 塑胶原料 | 
| 1,射出压力太低 | 1,模温太高 | 1,胶料流速太快 | |
| 2,二次压力时间太短 | 2,进料口太小 | 2,材料缩小性太大 | |
| 3,射出速度太慢 | 3,流道、灌口太狭窄 | 
 | |
| 4,进料量不足 | 4,模仁壁厚不规则 | 
 | |
| 5,胶量温度过高 | 5,顶针形式不适当 | 
 | |
| 6,射料进口太小 | 
 | 
 | |
| 7,开模时间过早 | 
 | 
 | |
| 8,射料进口温度过低 | 
 | 
 | |
| 9,射出止回不受损坏 | 
 | 
 | |
| 
 
 流动痕迹 | 机器 | 模具 | 塑胶原材 | 
| 1,胶料温度低,流动性不好 | 1,模温低 | 1,胶料流动性不佳 | |
| 2,射出速度太慢 | 2,模具冷却不当 | 
 | |
| 3,射料口直径太小 | 3,灌注点太小 | 
 | |
| 4,二次压力太低 | 
 | 
 | |
| 5,二次压力时间短 | 
 | 
 | |
| 6,材料充许弹性不足 | 
 | 
 | |
| 7,镶入温度太低,产生留痕 | 
 | 
 | |
| 8,射料口温度低 | 
 | 
 | |
| 
 
 
 包含气泡 | 机器 | 模具 | 塑胶原料 | 
| 1,射出压力低 | 1,排气口太小 | 1,胶料收缩率大 | |
| 2,二次压力低 | 2,模仁设计不良 | 2,含入水气或挥发性物质 | |
| 3,二次压力时间短 | 3,进料口位置不妥 | 3,胶料内混入空气 | |
| 4,射出速度过高,太快 | 4,进料口、流道、灌注点太小 | 
 | |
| 5,胶料问题低 | 5,冷却时间长 | 
 | |
| 6,胶料过热分解产生气体 | 6,模温低 | 
 | |
| 7,空气被包入 | 7,空气被包入 | 
 | |
| 
 
 弯曲变形 | 机器 | 模具 | 塑胶原料 | 
| 1,射出压力高 | 1,模具有缺点 | 1,熔化不适当 | |
| 2,二次压力高 | 2,顶针不适当 | 
 | |
| 3,二次压力时间长 | 3,冷却不够或冷却时温度变化不稳定 | 
 | |
| 4,胶料塑化不足 | 4,灌注点太大 | 
 | |
| 5,胶料温度低 | 5,模温高 | 
 | |
| 6,射出速度慢 | 6,成品冷却不均匀 | 
 | |
| 7,冷却时间短 | 
 | 
 | |
| 
 
 
 
 成品脱模不良 | 机器 | 模具 | 塑胶原料 | 
| 1,射出压力高 | 1,冷却不当,引发成品粘着公模 | 1,润滑液使用不当 | |
| 2,胶料溶度太高,超出其流动性标准值 | 2,模温高 | 
 | |
| 3,二次压力太高 | 3,灌注口太大 | 
 | |
| 4,二次压力时间长 | 4,排气口不足 | 
 | |
| 5,进料量太多 | 5,灌注点不匀称 | 
 | |
| 6,冷却时间不够 | 6,射料口直径比进料口直径大 | 
 | |
| 7,开模压力太低 | 7,射料口顶端球面半径比进料口大 | 
 | |
| 
 | 8,固定板上的模具温度太高 | 
 | |
| 
 | 9,顶针装配不妥 | 
 | |